故障現象一覽表
●具體故障分析和預防解決措施 |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顯示值跳動 顯示值不穩 |
感測器 |
感測器在陰濕或露天的環境下工作,絕緣變差,用萬用表量引出線與感測器本體間的阻值小於20MΩ |
●更換感測器 ●正常感測器絕緣電阻值>1000MΩ |
感測器輸入輸出電阻不正常 |
更換感測器 |
||
感測器或附件緊固螺栓鬆動 |
鎖緊螺絲,必要時塗螺絲固定膠 |
||
檢查感測器密封蓋是否脫落 |
如有脫落,更換感測器 |
||
受雷擊或強電流、電壓脈衝的作用,燒壞感測器 |
●感測器最好用銅網線與大地良好接地,接地電阻<4Ω ●戶外用秤應有防雷措施 ●選用具有防雷擊功能的結合箱和表或防雷感測器 ●在秤體上焊接作業時,地線一定要就近搭接,避免使強電流通過感測器 |
||
感測器引出線或接線端子受碰撞、擠壓或拉伸,導致線內斷路或接觸不良 |
感測器引出線避免導線拉伸或夾緊在槽縫中,因現場原因需多次試裝,最好先下感測器 |
||
感測器電纜破損 |
更換感測器 |
||
結合箱 |
結合箱進水或線路板受潮,導致儀錶資料漂動或空秤偶爾出現數值漂動 |
●吹乾結合箱 ●引線防水接頭應鎖緊(注意線徑的匹配),如果可能,用防潮密封膠密封 ●結合箱內放置乾燥劑 ●將結合箱安裝在不容易進水的地方 ●儘量避免將結合箱安裝在秤體上,因為秤體會經常受到物料的衝擊而振動,導致接線或電位器鬆動 |
|
結合箱端子鬆動,接觸不良 |
鎖緊端子 |
||
結合箱內有汙物 |
用酒精清洗結合箱 |
||
結合箱器件故障 |
更換結合箱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顯示值跳動 顯示值不穩 |
連接電纜 |
連接電纜破損/受潮 |
●更換連接電纜 ●從結合箱到儀錶的連接電纜較長時,儘量避免中間連接,如果一定要連接,中間要用焊接的方式,且必須要使用防潮密封膠密封,並在連接處作好標記,以備檢查 |
電纜接頭處滲水 |
感測器或結合箱電纜引出線要倒懸,防止水進入接頭 |
||
結合箱至儀錶的連接電纜熱輸出影響大 |
選用低溫漂電纜 |
||
感測器信號電纜靠近動力電纜,顯示值有時小範圍波動或亂跳 |
秤重儀錶與秤體較遠時,電源線及儀錶信號電纜線應單獨鋪設,不得與其它動力線路共橋鋪設 |
||
連接電纜 |
屏蔽線接觸到其它有源(帶電)物體或碰到外殼(外殼可能接地線,地線有時會帶電) |
●屏蔽線裸露部分應該用絕緣膠布包好後再接到結合箱或儀錶的屏蔽線接線端子上 ●如果不接屏蔽線,也應該用絕緣膠布包好放在結合箱內,以免觸及橋壓端子或結合箱、箱體等外殼(外殼可能帶電) |
|
儀錶 |
儀錶接線端子受潮 |
吹乾受潮端子,注意防潮密封 |
|
儀錶接線端子鬆動 |
鎖緊接線端子 |
||
儀錶激發電源給其它設備供電(例如中間繼電器) |
其它設備單獨供電,儀錶激發電源只能給感測器供電 |
||
儀錶損壞 |
使用備用儀錶或模擬器觀察 |
||
儀錶與強電流設備共用變壓器(例如鋼廠煉鋼爐) |
●儀錶工作的電源前端應加裝淨化電源 ●儀錶與其它強電流設備共用電源後,有時秤會出現互相干擾,控制系統有時不能按指定程式工作,常出現誤動作 |
||
儀錶電源沒有接地 |
將專用接地線接地,接地電阻<4Ω |
||
儀錶用220VAC供電時與其它強電流設備共用地線 |
儀錶與其它強電流設備共用地線後,在強電流設備啟停時,表現尤為明顯 |
||
儀錶用2VDC供電,儀錶與其它設備(繼電器等)共用開關電源,影響儀錶,這種現象在開關電源容量不是足夠大時,繼電器在吸合和關斷時非常明顯 |
|
||
|
|||
儀錶與能產生強烈射頻干擾的設備(如變頻器、接觸器)放在同一箱體內 |
儘量將它們分開安裝,若不能做到,必須在它們之間設定障板隔離,且箱體必須要良好接地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顯示值跳動 顯示值不穩 |
秤體與環境 |
預熱時間太短 |
●預熱到規定的時間(15-30分鐘),使感測器、儀錶等達到熱穩定,再正常使用 ●建議為儀錶始終接通電源 |
現場供電電壓不穩,波動較大,超過20% |
●儀錶工作的電源前端應加裝220VAC穩壓電源或UPS電源 ●選用DC24V電源的儀錶 |
||
使用DC24V電源的儀錶時,開關電源的容量不夠 |
當開關電源的容量不夠時,儀錶有時無法啟動,有時動作的24VDC繼電器多了,儀錶數位跳動(儀錶與繼電器共用開關電源) |
||
秤體上或秤體附近有大功率的電機 |
秤體最好用銅網線與大地良好接地,接地電阻<4Ω |
||
秤體上有攪拌設備 |
●秤體要加裝減震裝置 ●適當增加儀錶的濾波係數 |
||
儀錶、感測器或電纜線周圍有射頻干擾 |
●避免此處干擾 ●使用雙屏蔽電纜 |
||
感測器工作環境存在較強的振動 |
安裝時應遠離大型機械,柴油機等強振設備,若實在不能避開時,應採取減震措施 |
||
秤內氣壓不平衡,排氣不暢,有時也表現為秤稱完料後,重量值會慢慢減小 |
檢查排氣通道和除塵器 |
||
秤體安裝在室外,容易被風吹得搖晃(在秤體自重較輕,但體積較大時尤其明顯) |
●適當增加儀錶的濾波係數 ●最好採取避風措施 |
||
顯示值不准 |
感測器 |
感測器支承或附件斷裂 |
檢查支承,更換斷裂或變形的器件 |
感測器安裝對位不好,載荷在水準方向產生了分力 |
調整感測器安裝位置,消除可能存在的水準分量 |
||
感測器工作環境溫度低於-30℃或高於70℃ |
用戶需在高溫或低溫下使用,應採用能耐特殊溫度的特種感測器 |
||
超載或撞擊使感測器發生永久性塑性變形 |
●秤體安裝的時候應輕緩,安裝後反復墊平,使每只感測器受力非常相近,避免某一個或幾個感測器受力點懸空 ●正確選用感測器的量程,避免超載 ●普通使用秤應避免衝擊載荷,秤體本身就要承受衝擊載荷(例如鋼材秤)的,一定要設計好減震裝置。感測器衝擊超載後的主要特徵有: ★彈性體明顯變形,一般肉眼都可以看到 ★感測器空載時零點輸出較大,一般都在0.5mV/V以上 |
||
感測器/秤重模組安裝附件頂住感測器或感測器限位元裝置處有雜物 |
●調整感測器/秤重模組的安裝附件,使之安裝正常 ●清理感測器限位元裝置處的雜物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顯示值不准 |
結合箱 |
結合箱器件老化 |
更換結合箱 |
四角誤差太大 |
調整角差(先調整機械角差,再調電子角差) |
||
電纜線 |
檢查所有電纜線有無破損 |
更換破損的電纜線 |
|
重量校正完成前沒有整理好感測器或者結合箱到感測器的連線,重量校正完後才整理 |
整理好電纜後再重量校正,尤其是電纜線比較長時要特別注意 |
||
電纜線熱穩定性差 |
氣溫相差比較大時,儀錶顯示值相差比較多 |
||
儀錶 |
儀錶沒有重量校正或重量校正錯誤 |
●重量校正儀錶 ●在更換了新儀錶或新感測器後,一定要重量校正後才能使用 ●秤重系統要定期去重量校正 |
|
儀錶損壞 |
用備用儀錶或模擬器觀察,如果有損壞,更換儀錶 |
||
秤體與環境 |
秤體上有異物 |
清除秤體上異物及拉圾 |
|
秤體永久變形 |
加固秤體或更換秤體 |
||
秤體與進/卸料機構採用硬連接 |
●進/卸料機構儘量使用軟連接 ●如果實在不能實現軟連接,注意硬連接的設計和位置 |
||
秤體與進/卸料機構軟連接處物料結塊 |
清理軟連接處的物料結塊,重新重量校正儀錶 |
||
秤體或秤架剛度不夠,隨著配料量增加,影響稱量物料的重量 |
加固秤體或秤架 |
||
稱體內氣壓波動 |
清理排氣管道,保持秤體內氣壓平衡,避免產生正負氣壓 |
||
秤體或感測器限位元裝置接觸到秤體或基礎 |
●溫差比較大的地方,要注意觀察限位距離,防止因熱脹冷縮導致限位距離過大或過小,一般以3~5mm為宜 ●清理限位元件裝置處的雜物 |
||
晝夜溫差過大 |
適當延長預熱時間 |
||
室外使用的秤,平時都正常,但在天氣最熱和最冷的時候,重量相差很多,說明感測器、結合箱或連接電纜溫度係數差 |
分別更換感測器或結合箱或連接電纜,看是哪裡的故障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出現正超載或負超載 |
感測器 |
感測器接線錯誤 |
檢查感測器接線 |
在秤台進行焊接,燒壞感測器或儀錶 |
更換感測器或儀錶 |
||
超載或撞擊使感測器發生永久性塑性變形 |
●秤體安裝的時候應輕緩,安裝後反復墊平,使每只感測器受力非常相近,避免某一個或幾個感測器受力點懸空,如有可能,在秤體安裝或運輸時,先用假感測器或墊塊代替 ●正確選用感測器的量程,避免超載 ●普通使用秤應避免衝擊載荷,秤體本身就要承受衝擊載荷(例如鋼材秤)的,一定要設計好減震裝置。感測器衝擊超載後的主要特徵有: ★彈性體明顯變形,一般肉眼都可以看到 ★感測器空載時零點輸出較大,一般都在0.5mV/V以上 |
||
結合箱 |
結合箱進水 |
儀錶可能會顯示一很大的重量、正/負超載、無顯示(激發電源短路,儀錶自身保護)或E00錯誤提示等 |
|
電纜線 |
感測器到結合箱或儀錶的接線錯誤 |
檢查接線 |
|
儀錶 |
儀錶沒有重量校正 |
重量校正儀錶 |
|
儀錶最大量程設定錯誤 |
重新設定儀錶的最大量程和分度間距 |
||
儀錶接線端子接觸不良 |
重新接好線 |
||
儀錶損壞 |
用備用儀錶或模擬器觀察,如果有損壞,更換儀錶 |
||
儀錶開機或卸料後不回零或 回零較差 |
感測器 |
感測器零點輸出漂移嚴重 |
檢查所有感測器,發現損壞,及時更換感測器 |
感測器支承斷裂 |
更換感測器支承 |
||
感測器滯後性能差 |
更換感測器 |
||
感測器限位被卡住或有輕微摩擦影響 |
●調整限位元件 ●清理限位元件裝置處雜物 |
||
儀錶 |
儀錶回零範圍設定太小 |
重設儀錶回零範圍或在允許條件下打開零點追蹤 |
|
卸料延遲時間設定太短,秤鬥中的物料來不及排完 |
重新設定配料儀錶的卸料延遲時間 |
||
儀錶損壞 |
清除粘料,在潮濕天氣或物料有粘性時要特別注意 |
||
秤體與環境 |
秤體限位被卡住或有輕微摩擦影響 |
檢查限位元件 |
|
秤體限位被卡住或有輕微摩擦影響 |
檢查限位元件 |
||
進/卸料機構的軟連接或管道硬連接有影響 |
檢查進/卸料機構的軟連接或管道硬連接有無外加力的影響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儀錶顯示E00表示感測器輸入信號不在-30~30mV之間 |
感測器 |
超載或撞擊使感測器發生永久性塑性變形 |
●秤體安裝的時候應輕緩,安裝後反復墊平,使每只感測器受力非常相近,避免某一個或幾個感測器受力點懸空,如有可能,在秤體安裝或運輸時,先用假感測器或墊塊代替 ●正確選用感測器的量程,避免超載 ●普通使用秤應避免衝擊載荷,秤體本身就要承受衝擊載荷(例如鋼材秤)的,一定要設計好減震裝置。感測器衝擊超載後的主要特徵有: ★彈性體明顯變形,一般肉眼都可以看到 ★感測器空載時零點輸出較大,一般都在0.5mV/V以上 |
在秤台上進行焊接,燒壞感測器或儀錶 |
更換感測器或儀錶 |
||
結合箱 |
結合箱進水或潮濕 |
儀錶會顯示一很大的重量、正/負超載、E00錯誤或儀錶無顯示(激發電源短路,儀錶自身保護) |
|
電纜線 |
感測器到結合箱或儀錶的接線錯誤 |
檢查接線 |
|
感測器電纜或接線電纜損壞 |
檢查感測器電纜或接線電纜 |
||
儀錶 |
儀錶損壞 |
用備用儀錶或模擬器觀察,如果有損壞,更換儀錶 |
|
儀錶開機無顯示 |
結合箱 |
結合箱進水導致儀錶激發端短路,儀錶自我保護 |
吹乾結合箱 |
儀錶 |
儀錶損壞 |
用備用儀錶或模擬器觀察,如果有損壞,更換儀錶 |
|
儀錶電源端無220VAC或24VDC電壓 |
檢查供電線路 |
||
使用DC24V電源的儀錶時,開關電源的容量不夠,儀錶無法啟動或有時無法啟動 |
更換大容量開關電源 |
||
儀錶與PLC連接故障 |
4-20mA 0-10/5V 類比輸出連接 |
更換新儀錶或更新了儀錶量程後,只校準了儀錶,PLC沒有調整,導致PLC資料不準 |
調整PLC |
帶電拔插模擬板接線端子,燒壞儀錶、電腦或PLC模擬板 |
使用儀錶的模擬測試功能,檢查儀錶、電腦或PLC的類比輸出 |
||
儀錶使用自訂類比量功能時,設定錯誤 |
重新設定 |
||
儀錶數位沒跳動,但PLC或PLC數位跳動 |
●類比輸出受到干擾,類比輸出連接線佈線時經過了大變頻器等有空間輻射干擾源的地方 ●儀錶類比輸出輸出精度差 ●PLC或PLC類比輸出輸入板卡品質太差 |
故障現象 |
故障位置 |
可能的故障分析與判斷 |
預防及解決措施 |
儀錶與PLC連接故障 |
RS232/485 通訊不上或有時通訊不上 |
RS232通訊線拉得太長(超過15米) |
●縮短通訊長度 ●使用RS485通訊 |
帶電拔插通訊口,儀錶或PLC通訊板燒壞 |
●更換儀錶或PLC通訊板 ●使用串口測試軟體,測試上位串口有無損壞。如果是RS232通訊口,短接RX和TX,看能否自發自收 ●如果是RS232通訊口,使用儀錶的通訊自檢功能 |
||
通訊線沒有使用屏蔽線 |
使用屏蔽線,且將屏蔽線良好接地 |
||
RS485通訊時,網路終端沒有接終端電阻 |
接一支330歐姆0.5W的電阻 |
||
RS485通訊電纜沒有使用雙絞線 |
●使用雙絞屏蔽線(屏蔽層要厚一點) ●將屏蔽線良好接地 |
||
RS485通訊電纜沒有串聯地串下去 |
重新連接通訊 |
||
用RS232轉RS485通訊時,轉換器品質太差 |
更換品質好的轉換器 |
||
更換新儀錶後,串列傳輸速率、位址等通訊參數或其它參數(例如:單位)與PLC不匹配 |
檢查儀錶串列傳輸速率、位址、單位等使之與PLC匹配 |
||
儀錶數位沒跳動,但PLC數位跳動或者儀錶和PLC數位都跳動 |
●通訊線佈線時經過了大變頻器等有空間輻射干擾源的地方 ●重新佈線 |
||
電腦配料不準確(達不到精度)要先確定秤在靜態時顯示值是否準確 |
儀錶沒有重量校正或重量校正錯誤 |
●重量校正儀錶 ●在更換了新儀錶或新感測器後,一定要重量校正後才能使用 ●秤重系統要定期去重量校正 |
|
各組份配方相差在10倍以上 |
小料採用人工投料 |
||
配比值占感測器總量程小於10% |
小料採用人工投料 |
||
配料螺旋、管道或閥門太大,單種物料配料時間少於7秒 |
改用小直徑螺旋或管道,使單種物料配料時間大於7秒 |
||
感測器選擇、秤體機械設計輸送機構設計不匹配,達不到精度要求 |
設計問題 |
||
閥門配料時,氣壓缸或電磁閥動作緩慢 |
檢查氣壓缸或電磁閥 |
||
下料不順暢,導致料流變化太大 |
儲料倉儲料量不穩定,時多時少,物料的粒徑相差大,物料的乾濕相差大,都會導致下料不暢 |
||
人為操作失誤 |
●電腦在配料的過程中,操作人員按了表的歸零鍵或毛/淨重轉鍵 ●提前量設定不合理 ●儀錶配料參數設定不合理 |